文身是世界性的古老习俗。文身即用针在身体全部或局部刺出自然物或几何图形,有时还
要涂抹上颜色,并使之保存**。在古代典籍中,文身又有“镂身”、“雕青”、“扎青”、“点
青”、“雕题”、“花绣”等别名。在中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中,提及有文身习俗的民族和地区有东
夷、吴越、闽越、南越、西瓯、骆越、哀牢夷、匈奴和羌族。基本都是少数民族。
文身虽然始终没有成为汉族社会的普遍习俗,但它始终是少数特定人群的倾向性行为。从唐**始,文身已经渐渐为汉族人所追捧。唐人笔记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蜀人韦少卿,自幼不喜读书,
嗜好文身。有一次,叔父让其解衣接受检查,只见他胸上刺一树,树杪集鸦数十;树下悬挂一镜,
有一人在旁边牵着镜上的绳索。叔父不解,问:“你搞的什么名堂?”韦少卿笑嘻嘻地回答:“叔
叔不是爱读书吗,居然不知道‘挽镜寒鸦集’这句诗?” 《酉阳杂俎》还记载:荆州有一位名叫
葛清的无业青年,体无完肤,自颈以下,遍刺白居易的诗篇三十余首,他常常解衣炫耀,告诉围观
者哪个地方文的是“不是此花偏爱菊”,哪个地方文的是“黄夹缬林寒有叶”。众人叹服,索性称
他为“白居易诗图”。在宋代,这种情形更为多见。由于文身者与众不同,其所刺的图案往往就成
为他的称呼。宋人笔记《夷坚志》记载:谢六因为“举体皆青”而得名“青师(狮)子”,王超
“面刺双旗”且因此得名“王双旗”,张花项因为“项多雕篆”而得名“花项”。 这样的文身文
具有特殊意味的装饰,对于女性来说很有吸引力。《夷坚志》甲志“永康倡女”记载:永康军有一
位倡妇去拜谒灵显王庙,见门外马卒颀然而长,容状伟硕,两股文绣飞动,谛观慕之,眷恋不能去,
一步三回头。
由于文身风气的盛行,文身业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职业,而在宋代则得到进一步
的发展。临安市民组织了文身社团“锦体社”,每逢重大节日,“锦体浪子”还要进行种种表演。
为促进生意,酒家请来“乔装”的“锦体浪子”,以及经过“雕花”和“背裱”的青楼女子来引人
注目。
在民间文身风气的影响下,士大夫阶层也嗜好文身。这里不妨举一些宋代的例子。李质少不检,
文遍全身,被皇帝赐号为“锦体谪仙”;一个姓王的兵部侍郎全身文了一百只花鸟雀,可能是自己
都觉得太过分了,他对人谎称生下来就如此;绍兴末年,汉阳军地方官韩之纯平日以浪子自名,喜
欢到青楼鬼混,不仅喜欢说下流话,还在身上文出下流图案,喝了点小酒就解衣示人,人为之羞而
不自羞。 由于宋代士大夫阶层存在的文身习俗,以至于士人在赴殿试唱名时,首先要搜查身内有
无绣体私文,方行放人。真是麻烦。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